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专题研究-乡村振兴重在治理有效
2021082623:56:5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部分,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切实推进乡村治理,只有乡村治理能力得到提升,乡村振兴才能说有了效果。推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关键是要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只有治理体系得到完善,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才会体现出来。

图片


在谈到乡村治理时,必须谈到这本《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这本书的开篇中论述了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这一特点,乡下人正是这个社会的基层。

图片





乡土社会中的农民土气、人口流动性弱、人民喜欢群居。因为乡下人依靠土地谋生,生产生活离不开泥土,土在人民的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人和土“粘”在一起,乡土人民“土气”由此而来。正是因为人民的这种“土气”促成了不流动的乡土人民,再加上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很难被外来的新事物扰乱。

因为对世代生存的土地的依赖性,他们很难会选择迁移,即便是战争及自然灾难的发生,乡土人民依旧很难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子孙继承祖上的家业,村里的人户累计得越来越多,由于中国传统农业小农经营的特点,因为合作和保卫家庭的需要,人们开始聚村而居,逐渐形成一个个村落,由此形成乡土社区的基本单位。

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乡村社会正在经历极其重大的社会转型过程。

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青年劳动力人口以农民工的身份大量流动到城镇与城市,加速了乡村人口的老龄化进程。

 第二,乡村社会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日益转变为一家一户与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多元并存的生产方式。

 第三,市场成为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之一,乡土关系形成的熟人社会正在转变为半熟人社会半陌生人社会。

 第四,乡村社会的成员结构发生变化,在传统农民之外,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农业企业主、个体户等群体日益壮大。

 第五,乡村逐渐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单位转变为种养加储销为一体的综合性村落单位。

 第六,土地质量较低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正在经历显著的人口空心化与产业空洞化过程。

 第七,贫困的村庄正在从绝对贫困状态转变为相对贫困状态。

 第八,伴随青年人口的进城,乡村的小学等文化生产资源趋于减少。

据研究,2000年左右,农民占我国劳动参与总人数的比重下降到50%左右,2010年下降到36%左右。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民占劳动参与总人数的比重继续下降,当前大约为27%。农村的非农化、人口的居民化、产业的多元化等,正在重塑新型乡村社会结构。可以预见,只要城镇或城市的打工收入高于农业种植或养殖收入,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就不可避免。农民工依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的流动,既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也为农村市场繁荣带来了必要资金支持,还为土地的集约经营创造了前提条件,这些都将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条件。

                  /// 



十九大确立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并明确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下简称“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目标,近年来社会各界就乡村治理问题展开了诸多有益探讨,明确了“三治”结合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基本要求,更是确保实现乡村振兴实现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治理不同于管理,“治”就在于农村各组织体系的共同参与、自我管理、民主议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突出人才引领,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和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健全乡村自治

推动基础民主,实行阳光村务,把服务和管理做到基层,持续开展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培育乡村公益性、服务性组织,开展农村社会志愿者服务,发挥乡绅乡贤积极作用。

推动乡村法治

在乡村开展普法活动,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村民知法懂法,树立健康的法制观念。开展一村一警建设,积极处理基层矛盾,将基层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弘扬乡村德治

要在乡村社会树立正能量的道德观,积极开展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表彰活动,开展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村官,最美乡村医生等等活动,实力道德模范,宣扬典型案例,传播真善美。

No.1乡村治理有效需要以党建为基础


不断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的实际成果,夯实党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No.2乡村治理有效需要以数字科技为手段    


2019年5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数字乡村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图片

No.乡村治理有效需要发展乡村经济产业为保障


乡村治理产业经济发展少不了,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就业,提升农民收入,才能更好作用于乡村的有效治理。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发展数字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打造一村一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直播带货,发展网上商城,打开农产品的销路,以切实可行的办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图片

新乡贤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乡贤”是指乡村中的“贤士”,其具有高尚的品德与崇高的声望,且具有为农村共同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决心与能力。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领域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这是以乡村社会土壤为基础形成的,包含了见贤思齐、诚信友善等优秀文化的多种因子。

随着时代变迁,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的含义与功能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采用“新乡贤”进行表述,一方面呈现出其历时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专属的时代特色与现实意义。新乡贤文化有选择性地继承与发展了传统新乡贤文化,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社会的结合面貌、构建出传统与现代相承接的文化样态。

图片

湖南省宁乡市坝塘镇沩乌村村民在“屋场夜话”会上发言




在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中,重点强调的是培养农村环境中的内生力量,在促进自我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在不断加强外部援助向乡村推进的同时,加强“新乡贤”文化建设,是在乡村治理中贯彻落实乡村诚信理念的基础,进而调动新时代乡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这种以新乡贤来促生内生力量具有几个方面的作用:

助力作用

新乡贤中有很多“经济小能手”,其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与人脉等资源方面占据一定优势,或通过项目迁徙、资金回流、信息回馈、智力回乡、技术援助等等方式建设家乡,协助家乡百姓构建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各要素的内生条件与优势。

稳定作用

乡村旧有的风俗、人情、舆论等既有优秀的一面,有时也会引发矛盾和纠纷事件的产生,若想实现对农村纠纷的有效化解,单纯应用法律法规通常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而如果以农村的方式化解纠纷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将新乡贤理念整合至乡村治理进程中,能实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进而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可见新乡贤在农村治理中充当着“安全阀”、“稳定器”的角色。

示范作用

新乡贤中的人大都是具有较好的德行、声望及才能的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中践行与落实的“带头人”。其自身就是一面旗帜,是农民学习的榜样与标杆,能发挥楷模与道德教化的作用。他们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环境治理进程中,对促进农村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协调邻里纠纷、滋养乡风民俗、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等都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际行动获得村民的信任与认可,对乡村治理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枢纽作用

新乡贤在乡村社会中占据的地位相对较高,村民对他们有着较浓厚的信任感,在重大事宜的决策方面能够倾听新乡贤的意见或建议,久而久之使其成为农民的“知心人”,这间接地诠释了诚信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同时,新乡贤与基层政权相对独立,因此也能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基层工作做出更客观、公正的评判,既能成为老百姓信任的贤达,也能够成为乡村干部的高参。

图片



四川某县的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过程中,在乡村治理方面结合实际提出了系列建议。 

组建“和事佬”志愿服务队

服务队主要由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等热心人组成,为村民调解邻里纠纷、家长里短以及一些小的经济纠纷,在调节矛盾中,通过说情讲理确保矛盾纠纷妥善化解。

组建“太和小李(礼)花”志愿服务队

服务队主要由本村在校大学生、优秀青年等组成,服务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帮扶、在李子采摘节开展专业讲解等。

在党员中开展“五比五看”活动

“五比五看”(比学习、看能力,比服务、看贡献,比务实、看实绩,比创新、看成效,比廉政、看正气)活动,精细网格化设置实行党员包户行动,进一步亮身份、尽职责、作奉献。

结语

不难发现很多这样的案例:有的村原本没有什么资源优势,是一无所有的空壳村,但在村“两委”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集聚众人智慧,“无中生有”发展产业,没过多久就变为产业兴旺、经济红火之地。这个过程中,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乡村治理出力甚巨。可以说,要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有效治理是关键一环。

乡村的振兴,也必须放在城镇化与乡村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综合协调设计,将乡村与城镇统合起来总体规划,持续发力。

治理有效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保障性要素,在诸因素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是根基,更是抓手。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与梦想者,共筑梦想品牌!